前面关于玩耍及电游正面价值和功能的阐释,可能会缓解很多人对电游的顾虑,改变一些家长对电游的态度,但不少人仍然会有这样的担心:现在功课压力很大,孩子玩得过度了,耽误了功课学习怎么办,到底该如何把控管制和放手的度呢?
这就说到第三个关键问题,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这个问题,我想先以我女儿圆圆为例说一下。
很多人以为圆圆是标准三好生,做事从来都是令家长或老师满意的。这其实是误解,就拿玩电游来说,她从大约十岁就开始玩。这一点我其实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到过。刚玩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在电脑前坐七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把饭碗送到电脑前,正是当时我的做法。她大学读工科专业,功课压力很大,课余还要参加乐队排练、看电影、看小说、买时装、谈恋爱等等,再加上玩电游,时间上经常捉襟见肘,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她已在美国一所常春藤盟校读硕士,还见缝插针地玩。仍然经常有这种情况:我上网通过QQ看她后半夜还没睡,问她在干什么,她给我一个抠鼻的尴尬表情及文字:这两天不小心玩多了,今天得熬通宵写作业,明天上午就要汇报呢。我往往会送她一颗猪头和一个呲牙笑的表情,然后赶快走开,不再打扰她。
当然希望她时间安排得合理,学习、生活、娱乐几不误,一切井井有条。但我知道完美的状态很难实现,因为我自己即使人到中年,也始终没学会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比如我从小喜欢晚睡晚起,近几年虽然从各种养生信息中接受了人要早睡早起的观点,却做不到,总是到要睡觉了,才发现已睡得太晚。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这样去要求女儿,大家都活得随性点吧,轻松愉快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吗。而且,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息息相关,如果我为了完成“早睡早起”等合理目标,而经常跟自己闹别扭,或跟圆圆闹别扭,那样是否更伤害我们的健康?我坚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养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种缺点和谐相处——这份坦然可能让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现不完美,但它并没有降低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圆圆读本科时有一个室友,自控力十分好,每天作息时间严格,生活规律,大二就参加GRE考试,取得了多分的优异成绩(满分)。但一个宿舍6个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也只有这一个孩子。总体而言,六个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到目前为止,她们之间即使在学业上,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如果家长在心中已预设了一个完美目标,即孩子从一开始玩游戏,就能天天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目标之下,你十有八九会失望,绝大多数孩子可能永远没有这一天。
事实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好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基础有相反的理解,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管住他,他会越来越差劲。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游戏、学习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都是人的天性,是本能的需求。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我女儿圆圆在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到纸箱中,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教育和其它事情的最大区别是,要实现长远大目标,必须经常以牺牲当下小目标为代价。处处管制孩子,让他必须以成人的意愿来生活,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当然有可能取得一些当下的效果,但是否隐含着更久远的问题呢?
我听某著名大学一名学生跟我讲,他班里有一位男同学,入学成绩非常高,人也很聪明,但入学第一年就出现挂科现象,整天疯玩电游。到二年级开始不去上课,老师做工作也没用,他父亲到校陪读四个月,当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张椅子拼起来睡觉,极为辛苦,亦不能根本上改善儿子状态。男同学留过一级后,仍然不能完成学业,学校只能对其进行劝退。这个男同学曾对宿舍同学讲,他现在其实并不喜欢电游,上中学时是真喜欢玩。但父母一直对他管得太严了,尤其高中几年,请来的家教老师占满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没摸一下电脑,也没有任何其它娱乐,他现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补回来。
分析这个男孩子的情况,“补回来”只是他自己所能归纳的原因。真正让他无法完成学业的,一方面是长期以来不能释放的玩耍需求积压在内心所形成的反弹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强有力,他没机会练习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所以这方面能力也就丧失了。他在电游上的放纵,其实是一种力不从心,是自我无力感的表现。
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的给予更让人幸福。这一点对儿童教育、婚姻维护都是适用的。想长久维持的东西,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尤其对于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不会惯坏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而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不正确的管制,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纠结一段时间后,感觉无能为力了,就满脸失望地说“不管了”。这是对“不管”的误解。不管和放弃关爱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在不打扰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等等。总之,一定要进行正面改善,而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但计划如何制定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
我的亲戚朋友们看到我女儿圆圆学业成绩一直不错,玩耍一点不比别人少,生活能力也不差,惊奇她怎么可以做到什么都不误。我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有一些差异,但这差异并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圆圆之所以显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时地利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斗争中,不需要浪费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上。我承认我没有能力让圆圆像她读本科时那个室友一样,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我至少没给她添乱子。并非这个过程我没有一点焦虑和纠结,但我把心思用于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上,当我明白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也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
第二种选择为什么不好?
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于家长来说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这个行为的野蛮粗俗吧。如果有谁认为“粗俗野蛮”的评价有些过分,那么把自己置换到孩子的角色上体会一下,你还会为这种做法而叫好吗?
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那么请勇敢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症结,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它显现出来了——即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家长带来的往往是满足,尤其看到孩子服从的时候;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委屈感,是心头积累的恨意。
我看到留言中还有家长认为应该强行直接关机,该吃饭就吃饭,没什么商量的余地。这种方法属于直接控制,行为十分简单,但也十分粗暴。提出这种建议的家长,如果你真的经常这样做,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孩子发生“网瘾”、成绩不佳、逆反心理严重或消沉等系列负面行为的概率将会非常高,你眼下简单、高效的处理行为换来的,很可能是越来越令你感觉棘手的孩子的行为问题,在此特意提醒。还有的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饿,也不吃饭,直到孩子下线。这是一种通过自残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亦不可取。
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归昝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陈词滥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绝不会自杀。这一点,可以从无数的案例中找到证明。
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好又发生了美国校园枪击案,人们又开始一窝蜂地把矛头对准枪支问题。可以想象,假设这事发生在中国,人们一窝蜂地又会把板子打到“教育体制”或“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上——我在这里无意去探讨美国的枪支管制问题或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我想说的是,个人拥有枪支可能确实是问题,但事实上厨房的菜刀也可以杀人,工具总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握在谁的手中。那些既没有美国枪支,又没有中国教育体制的国家,他们的少年犯和小混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遇到这些问题,可不可不要搞得那样形而上,可不可以具体地追问一下,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处的?有媒体报道说这个枪手是自闭症,这可能会引起自闭症传播者的不安,因为这会毁坏这个群体的形象。但看过报道后,我认为他不是什么自闭症,所以请担心的人放心。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不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这个男孩的头……请想象一下当时这个孩子的感觉吧。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的哥哥第一个反应是,他妈妈肯定被打死了,这个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话语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理解“规矩”和“方圆”,尤其在儿童教育中。事实是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中国传统虽然也讲究严格家教,但这严格多半是基于家长的以身作则,即便有时候打孩子,爱和温情仍然是主导气氛。所以,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大家庭模式是我们的传统。美国人现在通过立法不打孩子,那种美国式的你是你我是我的冷漠的家庭相处方式确实很独特,但有多少美国老人有儿有女,却在孤独中死去(并不绝对,请不要以个例来反驳)。现在,美式做法是很多中国家长有意无意奉行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年以后,你希望面对的是怎样的孩子呢?
即使抛弃一切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单是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玩得高兴,为了让他玩耍吃饭两不误,把饭碗端给他,这难道不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吗?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因为爱和溺爱根本不是一回事。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一碗饭是送到孩子手上还是倒进垃圾桶,这看起来如此小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却会深刻而久远。
附记:说说和这道测试题有关的一点小事
这道测试题中的两种做法,是我上月中旬和某知名高校的一名教授在某个官方举办的教育论坛上分别给出的。
教授在学界属于权威人物,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已退休但仍在贡献余热,出现在很多和家庭教育有关的场合。当时我和教授都作为主讲嘉宾坐在台上,发言并接受大家的提问。下面是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老师、校长以及教育局工作人员。当时有人问到孩子上网不肯下线这个问题,我的建议讲完了,大家似乎没什么反应;教授用掷地有声的口气建议把饭倒进垃圾桶,博得了一片掌声。固然我知道在演讲中想要赢得掌声,经常不需要深刻的思想,只需要煽动的语气就够了,这符合心理学的“广场效应”,但面对当时的掌声还是有些吃惊。因为下面这些校长、老师、教育局长,都是来北京参加培训的,回去后都准备在当地开办家长学校,这是政府准备推行的一个全国性的项目……而教授当时提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或观点还不止这一条。
在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著作等身,名声在外,讲起来一套一套的,感觉很有见地。一旦拿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让他处理,就开始露马脚。面对一些儿童问题,他们不能像一位真正的专家面对一个系统工程那样,做总体性的、建设性、长远的周全思考,只能给出简单、浮浅甚至粗暴的解决办法。
做教育的人,面对一些问题,虽然没有人会故意支歪招,目的都是好的,但专业水平和思维质量却不在一个层面上。有的人看到皮毛,有的人看到细胞,有的人看到基因,所能给出的建议自然也有高有低,有的真治病,有的真坑人。我在这里表达批评,不针对任何个人人格,只针对其专业水平。如果语气比较尖锐,那是对他们可能引起的误导表示不满。教育误人,有时比庸医误人还厉害啊。
大道理谁都会讲,浅陋的馊主意谁都出,重要的是你的建议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杀鸡取卵的还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是负责任的还是只为博取附和的,是具有操作性的还是只能纸上谈兵的。著名歌星费翔说过一句话:“粗制滥造谁都会,真正的艺术必须靠细节取胜。”教育也是一门艺术,也是要用细节来说话的——回到开始的测试题上来,选一还是选二,这是个极小的生活小细节,却是一块教育试金石。
有些网友的留言非常好,令我惊喜,这里摘录几条,和大家分享:
善良的mimiboy:我选第一种。原因嘛,只要你自己代入角色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教育如烹小鲜,微妙之处得善于把握。我的看法是,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爱与善良。绿素麻:第一种,因为是周末,第二玩游戏,哪有说下就下的,我们大人有时候看一本书或者上网淘一件东西都不想突然停下来,记得老公这时候把面端给我,我那个感动哈,稍许还夹杂点内疚。老公给我端我都那么感动,如果以后换成女儿,那我岂不是更感动。小米Mommy:我选第一!孩子在外面已经磨着性子尽量与社会节奏同步了,回到家还要事事守规矩,那太累了!啥是妈妈,妈妈就是给孩子提供天堂提供最舒适的环境,让他放松让他知道这里是最安全最美好的!我的妈妈一直都很包容我的胡作非为,我现在很幸福,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一切如此美好!我感谢我的妈妈!珈慧:猛一看,哪种都不合适。细一想,倒饭菜只能更激起并强化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怨恨,使亲子关系趋向冷漠。如果不得不选,那就送饭。再一想,孩子有一个能让他废寝忘食的爱好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这个爱好非得是看书学习而不能是玩游戏?任何时候都要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大原则。李雪爱与自由:道理和规矩,本来是为了维护感受而生,但我们活着活着,就忘记了感受,让自己活在道理和规矩组成的干枯无爱的世界里。———————————————————
还在为给孩子找合适的早教机构,幼儿园,小学发愁吗?还在追逐学区房、重点校吗?还在为仅仅一个孩子就整的头大吗?
家庭就是儿女成长的最自然场所。
在家上学新气象,我们和世界不一样!
最平民化的教育革新运动!
更多文章,完全更新您对教育的看法,
请查阅在家上学联盟网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