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本阅读理解我都做完了”
“宝贝真棒!”
......英语小测......
“宝贝,这次测试怎么样呀”
“妈妈,我阅读还是丢了很多分”
一说到阅读理解,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多刷题就好了吧?宏大教育智慧课堂的老师发现,事实上,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盲目地刷题,而不去思考阅读过程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就算刷了阅读篇,也可能只是刷题数量上增长了篇,答题正确率和阅读能力并不能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来看看不同的阅读方法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上面展示的是对同一个语篇阅读过程的记录,左边没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记录的关于Harry的信息是非常零散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也看不到文章的结构。
右边的思维导图则有效地梳理了Harry的所有信息,将它们通过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呈现,且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结构。这就是科学的阅读方法所带来的不同。
在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梳理信息,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将这种文章结构运用到写作中去,实现学习上的迁移。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存在于阅读之中,还存在于听、说、看、写等语言技能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从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出发,来看看关于语言技能的新考法和与之对应的高效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语篇中如何提取信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因此我们主要来看看在多模态语篇中如何提取信息。
新考法一:在多模态语篇中提取信息
对大部分孩子而言,多模态语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多模态语篇指的就是各种非纯文字的语篇,可以是图形、表格、海报,也可以是音频、视频、动画,还可以是机票、菜单、告示牌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这些素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孩子要学会理解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我们通过下面这道题,来看看在多模态语篇中应该“提取”什么,怎么“提取”:
我们首先要根据题千中的关键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然后直接去语篇中寻找并提取信息。
●看到“Who”,我们迅速定位图片中的人物信息
●看到“Where"”,我们迅速定位图片中的地点信息
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题干中问的都是语篇中非常显眼的信息,所以看多模态语篇其实就是考查提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因此它是比较容易的阅读类型,只要孩子认识单词,细心观察,基本都可以做对。
新考法二:梳理信息
孩子在阅读一个语篇时,会接收到很多信息,如果不梳理、不总结,留在脑海里的就只是零散的点,对文章无法形成整体的理解,所以我们要进行信息梳理。
信息梳理就是将一堆零散的信息用一种有逻辑的方式梳理出来,它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理清语篇结构,深入理解语篇。
那么会如何考查这种能力呢?我们通过考试中三种常见的思维导图形式来看看吧:
1.关于人物介绍的语篇
ImHarry.Im9yearsold.IliveinBeiing.IstudyinHaidianPrimarySchool.IminClass2,Grade3.ImBritish.MyparentsworkinBejjingnow.Theyaredoctors.
Beiingisaverybeautifulcity.Ithaslotsofinterestingplaces.IoftenvisittheSummerPalacewithmyparentsattheweekend.ThereisalsolotsofdeliciousfoodinBeijing.MyfavouritefoodisKungPaoChicken.
IloveBeijing!
●思维导图:孩子需要抓住人物描写的不同方面,列出导图来提取要点
2.有清晰时间顺序的语篇
Kateleaveshomeat10:20a.m.Shegoesstraightandturnsleftatthesecondcrossroads.Sheseesabanknexttoalibrary.Shecanthelp(情不自禁)gettingintothelibrary.Katereadsforawhile,"Whattimeisitnow?"asksKate."Its11oclock,"answersthelibrarian(图书馆管理员).“Oh!Itstoolate,"Kateputsdownthebooks.Sherunstothebankandgetssomemoney.Kateasksthebankclerk(银行办事人员),Whattimeisitnow?""lts11:45a.m."Katerushesoutofthebank.Thensheseesatoyshopacrossfromthebank.KatewantsaBarbiedoll,soshegoesintothetoyshopandbuysadoll.Finally,Kategetstothegrocery,butits1oclockintheafternoon.
●思维导图:孩子需要以时间线为导图线索,列出事件发生经过
3.描述地理位置的语篇
Thereisagardeninthecentreofthecampus(校园).Ontheleftsideofthegarden,thereisanewswimmingpool.Threeteachingbuildings(教学楼)areontherightsideofthegarden.Brucesclassroomisinoneofthem.Hisclassroomisonthethefirstdoor.Itsnexttotheteachersoffice.
●思维导图:孩子需要画平面图,让空间位置的呈现更具体
可见,对于信息梳理能力的考查非常灵活,需要孩子仔细阅读原文,对比细节,并根据语篇内容的不同,去填充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
因此,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我们也要提醒他/她根据阅读篇章的特点,尝试画出最贴合文章结构和大意的思维导图,这将大大提升孩子的信息梳理能力。
梳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迁移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孩子在校内学完一个单元,家长就可以鼓励他/她梳理这个单元的知识,画一个思维导图;有出游计划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将需要准备的物品进行梳理分类,列出一个思维导图。
新考法三:推断信息
何为推断?推断是从已知推出未知的一种思维能力。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比如文段中某个生词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故事后续还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在推断语篇信息。
相比提取和梳理,推断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
孩子不仅要仔细阅读篇章,还要挖掘里面人物与事件、事件与情感之间的关联,并且要运用背景知识、生活经验、逻辑能力和适当的想象,才能很好地完成信息推断。
在考试中,推断信息有以下三种常见题型:
1.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
这道题问的是画线的词starving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定位到原文中starving的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的关联去推断它的含义。
2.推断未知信息
这个语篇是不完整的,它要求孩子根据已有的语篇信息对故事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这种题型需要我们对全文的结构有着清晰的理解,根据文章的叙事顺序和情节特点,对事件的发展展开合理的想象。
文章最后给出了主人公的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题目要求孩子去推断主人公做这个动作的原因。
这种题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除了分析作者的观点,在阅读中也要加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问问自己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否正确。
以上是阅读中常见的推断信息的题型,想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这些题型,培养推断信息的能力,我们就要鼓励孩子在日常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进行相应的练习。
接下来我们就以典型的"看写融合"“读写融合”为例,来看看这些技能是怎么融合练习和考察的。
新考法一:看图做连贯描述
纵观国内外的英语标准化考试,我们发现图片在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很多题型都需要借助图片来完成:看图匹配文段、看图口头描述、看图写作....这就意味着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看图能力的考查。
但很多孩子在看图时,思维混乱,往往不知道怎么去看图,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描述,就更别说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恰恰就是新课标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即“围绕图片内容,写出几句意思连贯的描述”。
怎样培养孩子看图做连贯性描述的能力呢?我们以下面这个题为例来展开讨论:
观察这张图,我们很快确定这是一张家庭关系图,我们要对其中的各个人物展开介绍:首先描述一共有几口人,可以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来展开;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特征描述他/她们的职业或者爱好;此外,我们还需要运用合适的过渡词来承接上下文。
对于看图描述的题型,我们基本都可以按照以下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1.观察图中的主要信息,确定图片类别
这是描述事件类图片还是景物类图片?
2.根据图片特征确定描述的顺序
3.运用恰当的过渡词来衔接前后句子
有明显时间先后的图片,可以用“first,second,third”这样的顾序词来展开;有明显空间关系的图片,可以用“ontheleft,inthemiddle,ontheright”这样的方位短语来引导。
看图描述不仅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口头的。我们可以去描述的也不仅限于图片这一种形式,各种生活中的场景都可以去描述。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鼓励孩子对看到的图片乃至看到的场景去说一说,锻炼他/她连贯描述的能力。
比如看到妈妈在做饭,就可以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对做一道菜的步骤进行描述,这样不仅能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她的生活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新考法二:仿写
一说到孩子的英文写作,不少家长脑海里可能都会闪过这样的画面:孩子坐在桌前,眉头深锁,咬笔咬了半小时,就是没写出一个字。到底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切入口呢?
对此,新课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那就是“模仿”。
因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不一样,新课标提出的“模仿”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一级(3~4年级)的孩子可以根据图片和语境,仿写简单的句子;二级(5~6年级)的孩子可以模仿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尝试使用描述性词语添加细节,使内容丰富、生动”。
那家长们可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模仿材料呢?孩子需要怎样去模仿呢?
我们根据三个学段的不同特征,给出了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进阶的模仿步骤,以及相关的新考法供家长们参考:
●1~2年级的孩子可以从简单易懂又贴近生活的句式入手
比如学习完“Itsadog.”这个句型后,就可以模仿它的句式,指着身边的一只猫说“Itsacat.",多次模仿使用后,孩子就能很自然地学会用这个句式来表示身边的一切事物,比如"Itsatree.Itsapencil."等等,这就是通过模仿学会的迁移运用能力。
下面这道口语题就体现了对简单句式的模仿:
这道题虽然是口语题,但解题思路和书面考试其实是一样的,先观察图片和句式,再运用同样的句式去描述另一幅图片,也就是在考查对句式的模仿。
●3~4年级的孩子可以模仿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也可以模仿两个或者多个句子,体会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MynameisBob,andmybrothersnameisJohn.”前后是并列关系;“Myfavouriteseasonisspring,becauseIcanflyakite."前后是因果关系。
体会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关联,并对其中的关联词进行模仿运用,这其实就是在为连贯写作打基础。
下面这道句子仿写题就需要孩子挖掘前后两句之间的关联,再展开仿写:
这道题需要根据图片推断季节,并模仿例句中两句话之间的关联,展开句子描写。
●5~6年级的孩子可以模仿结构清晰的短文进行写作
比如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画出总论点,找到支撑总论点的各种细节,以及最后的总结部分,再仿照这个结构进行写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道文段仿写题:
这道题需要孩子在阅读原文后,运用前面所说的思维导图等形式,理清文章结构,再以同样的思路和结构去介绍另一个城市。
这种题型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阅读培养梳理信息的能力,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模仿,才能将这种框架思维能力迁移到写作上。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但写作不能止于模仿。我们要在不断的模仿中,慢慢内化模仿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逐渐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性文章。
新考法三:表达个人观点
阅读和写作的融合训练除了仿写之外,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通过阅读篇章,提炼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相关主题和所读内容进行简短描述或简单交流,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那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通过阅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题目要求孩子对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做出评价,孩子对于这种开放式提问一开始可能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为了引导孩子找到解题的切入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问孩子:你觉得农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呢?如果不对,他应该怎么做呢?并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观点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对于这种表达个人观点的题型,我们也提炼了相应的策略:
首先,引导孩子仔细阅读原文,推断作者得态度和观点。
然后,通过提问,帮助孩子代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问可以从以下维度入手:你赞成主人公的做法吗?如果他换种方式,结局会有所不同吗?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呢?
最后,鼓励孩子自发地问问题。让孩子就文章内容问家长问题,孩子提问的过程中可能也在思考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宏大教育智慧课堂的老师建议,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中,可以多选取一些有关中外传统故事、名人轶事,以及新闻时事的素材来阅读,并就孩子的态度和观点等方面进行一步一步的启发式提问,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流畅表达观点的能力,还能锻炼他/她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怎么办?
家长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帮助孩子提升语言技能呢?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孩子去养成两个习惯:勤梳理;爱表达。我们同样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立马可以上手的操作方法:
1.勤梳理——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运用高效的信息处理方法
听、读、看前
鼓励孩子观察图片和标题,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孩子预测信息的能力。您可以提这样的三个问题:
●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关键信息?
●标题中有哪些关键词?
●你能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听到或看到什么内容吗?
听、读、看中
首先,引导孩子提取关键信息:
●听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记录关键信息。比如听-到有关天气的描述时,可以把听到的天气画下来;
●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提取六要素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其次,帮助孩子用思维工具做信息梳理:
●根据语篇的不同特征,鼓励孩子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如果有明显对比或数字较多的语篇,可以尝试使用表格。
最后,启发孩子做简单的推断:
●听的过程中,提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