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东海小黄鱼
陈娟感到有些害怕,医院。
女儿小乐咿咿呀呀学说话的时间很早,但是待到两岁多,发音和表达却远没有同龄人清晰。犹豫再三,她还医院的大门。
医生的说法是,中高频听力损失,也即对于赫兹以上的声音听不清,或者,听不见;陈娟下意识的反应是,不相信这个结果。
恐惧不是没有由来。事实上,小乐打一出生就是名勇士,虽然脆弱但曾很坚强地扛住了新生儿脑病的相关治疗。
本以为历经过一场兵荒马乱,往后便是日日太平,没想到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从不相信到不得不相信,陈娟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医院。最终,她也不得不学着勇士的样子,驱逐恐惧,直面现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于《听风的孩子》
全国数十万家长也在发问。
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1/5即15亿的人存在听力损失。其中,4.3亿人听损程度达中度或以上,到年,这一数字预估会增加至7亿。
而作为全世界听障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听障群体达1.2亿人,且以每年新增3-10万的速度在扩张。此外,大约每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是听障儿童,7岁以下的听障儿童可达20万。
一个听不清或听不见的世界,在孩子们眼前依然可以是光彩夺目的。但一扇半掩甚至已经紧闭的黑色大门,却无时不在残酷地暗示着,门外的风光远比窗外精彩,引得他们心向往之、频频回望。
01
缺失的一角
在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当其他孩子出门玩乐,小乐需要耐住性子,抽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康复训练,提升听力、矫正发音。
中高频听力损失,听来陌生,其实是最常见的听力问题之一。数据显示,超过90%的听障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中高频听力损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听不清多人对话的声音,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里;听不清高音调,如女性或小孩的声音;音乐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是完全失真的。
“听不见”若是一间密室,“听不清”又何尝不是一座囚牢。想要捕获周围的声音,就需要格外努力,成人尚且容易感到费神和疲惫,更遑论孩子。而在中国,患有中高频听力损失的孩子数量高达45万。
为应对康复训练这一场持久战,陈娟选择的出路是:让自己的心态归于平和,给予小乐充分的时间与朋友相处,同时通过亲子共读、讲故事等形式循循善诱。
整一个幼儿园时间段,小乐都是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与其他孩子同步生长。中班那会儿,看到有小朋友受冷落,她会主动上前打交道:“下次一起玩,不要自己一人跑回家哦。”
听到其他家长转述这件事,陈娟一刹那的感受是“孩子长大了”。
疲惫感再一次席卷而来,已经是在小乐上小学以后。
课业压力纷至沓来,而所有功课中,英语是最难攻克的一门,小乐需要像从前学普通话那样一遍又一遍地矫正发音。普通孩子录一遍音频就能交差的作业,她可能需要录个十几遍,“比较崩溃”。
要想孩子不崩,家长首先就要够稳。每意识到负面情绪攀升到顶峰,濒临失控的边缘,陈娟都会及时按下暂停键,让彼此冷静一下。久而久之,注意力便从结果转向过程,也因而更能看见孩子的进步。
与陈娟对话,很容易被她那股平静、温和的精神力量打动。你愿意去相信,一个孩子的健康并不天然地为生理所决定。家长,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角色,完全有能力改写游戏规则,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孩子的健康。
在爱意环抱中长大的小乐,活泼、开朗、懂事,且尤为擅长表达爱:或是在小角落藏好小贺卡,制造小惊喜;或是将棉拖放在床边,方便畏寒又粗心的妈妈第二天更换。
乌云笼罩不过是暂时的,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阳光而明媚。
事实上,孩子有时并不需要特意做些什么,成长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到惊喜。而与惊喜服务配套的,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学会接受变数。
02
听见你的声音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话没说完,耳朵其实也是。
数百年后,海伦·凯勒将后半句补全了,她结合亲身体验分享道:“看不见隔绝的是人与物的联系,听不见隔绝的是人与人的联系。”
可以说,听觉之于人生的影响并不比视觉小。但实际生活中,听力健康远不如视力健康那般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