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永远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幼升小”“学区房”“快乐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是无数父母面临的问题,那种纠结与抗争,让人一言难尽。正如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毕胜男对女儿罗茜茜说的,“你的人生,我的战争”。
“虎妈”与“猫爸”的战争
毕胜男这位“虎妈”就像一面镜子,让电视前的不少观众看到了自己:她把没写完作业的女儿从床上拽起来,坚持必须写完才能睡觉;尽管老师说罗茜茜的手指不够长,她仍坚持让女儿学钢琴;早晨她用绳子绑着不情愿起床的女儿去晨练……有观众感叹:“简直与我的生活神同步。”
“虎妈”这一传神称谓的风靡,要归功于一位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年,这位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因为出版了自己的育儿经《虎妈战歌》,而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蔡美儿在书中描述了自己苛刻的教育方式,比如,大女儿在一次乘法速算测试中得了第二名,蔡美儿便每晚让女儿做20张试卷,每张试卷道速算题,自己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女儿次次速算测试都稳拿第一。7岁的小女儿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蔡美儿就要求她从晚饭后一直练习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不许上厕所。
也是那一年,在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虎妈猫爸》的制片人黄澜看到报纸上关于“虎妈”蔡美儿的报道,越看越觉得感触深。“我原本属羊,有了孩子以后,就变成了老虎。上下班都是跑着,回家全忙孩子。等孩子考卷一拿来,我就仰天虎啸。这样的虎妈,我当得心安理得,因为我觉得全中国的妈妈都是这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妈妈们纷纷成为“老虎”的同时,爸爸们却在家里扮演着提倡快乐教育的“猫爸”角色。电视剧中,“猫爸”罗素走的是温暖路线,充当家庭的润滑剂、灭火器,但在“虎妈”的高压政策下难免忍气吞声,甚至做出妥协。
每每看到罗素受的窝囊气,陈先生都会无奈地说:“我简直是感同身受呀。”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还是一个快乐的人?陈先生主观上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现实却未必能如他的愿。他的儿子今年5岁了,眼看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妻子为孩子报名参加了各种学习班,提前进入了“备战状态”。陈先生起初并不赞同妻子所谓“提前预热”的做法,但考虑到妻子的苦心还是答应下来。没多久,妻子又开始为儿子增加了课外作业,并每天监督儿子完成。他只有眼睁睁看着儿子离快乐越来越远。“和一个固执强硬的‘虎妈’比起来,我这个‘猫爸’永远都是弱者。”
“虎妈”=灾难?
在参加家长会时,黄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来的大部分是妈妈,认真听讲做笔记,小部分的爸爸在看手机。社会压力之下,女人变成了焦虑的‘虎妈’,男人变成躲避的‘猫爸’。”
一份关于亲子调查的报道显示,当问到“当小孩犯错时,父母扮演什么角色”时,有42.8%的家庭是妈妈唱白脸、爸爸唱红脸;37.3%的家庭是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
那到底是什么塑造了“虎妈”“猫爸”?有教育专家分析:首先,女性细致、敏感的性格特点,使得妈妈在家庭中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身负重任的妈妈容易精神紧张,甚至焦虑不安,这些负面情绪就成为在教育上“用力过猛”的重要原因。其次,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中有着出色的表现,果敢、干练和刚毅的作风为她们赢来事业上的成功,当回归家庭时,她们很容易将这种强势的作风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无条件服从。而对于父亲而言,由于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因此对孩子产生愧疚和亏欠之情,与孩子相处时反而会采取更加温和宽容的态度,算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一位“虎妈”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灾难!”尹建莉斩钉截铁地说。她从事教育研究多年,并根据自身经验写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两本教子手记。“这是虚荣心作祟下的急功近利。只能获得表面的、暂时的东西,却给孩子造成了长久的伤害。事实上,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痛不欲生。”
小真是一所重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她就是老师、同学眼里标准的好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还十分听话乖巧。自从考入重点大学后,小真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读大一时,她患上了严重的甲亢,不得不休学。经过手术治疗,一年后,小真重新回到学校,可问题还没有结束。升入大三后,小真开始暴饮暴食,体重在短时间内猛增。没过多久,她又得了厌食症,迅速地暴瘦下来。就这样反复多次,最终导致小真无法正常上课,再度休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小真有一位“虎妈”。这位母亲对女儿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学习成绩自然不必说,哪怕考试中有一点点失误,等待小真的都是极其严厉的批评;外貌上同样要求严格,读大学后的小真稍稍长胖了一些,她就立刻要求女儿必须减肥到规定体重,还训斥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还能指望他什么?!”衣着打扮方面,小真也要听从妈妈的安排,买什么款式的衣服,搭配哪双鞋子、包包等等。“这位母亲对女儿有着超强的控制欲,不给孩子的生命留有一点点空档。在这样长年累月的严苛教育下,小真已经把自己小小的能量消耗殆尽,再也支撑不起母亲对她的任何要求与期望。”说这话时,尹建莉带着些无奈和惋惜。
从教育角度出发,尹建莉并不赞同“虎妈猫爸”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父母刻意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会把孩子搞得很分裂,不但无法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导致孩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夫妻双方要有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前提是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必须是健康的。如果双方都采取劣质的教育方式,那么对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20年父母态度的转变
从传统的严父慈母到新近流行的“虎妈猫爸”,背后是竞争压力、教育制度、家庭模式所带来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变化。
20年前,郭琪琪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发起了一个“和爸爸妈妈度周末”的亲子活动,“我发现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这激发了她和同是媒体人的丈夫郑宪的灵感。他们走入了30多个家庭,探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20年后,他们回访了这些家庭,写了《孩子,你已经长大》一书,不仅记录了孩子、父母的成长,也是对不同教育方式最终成果的展示。
“20年前的家长,就是要求孩子比自己强一些吧。有比较温和的,也有严厉一点的。有个孩子叫翁奇羽,他父母是‘老三届’,吃的苦比较多,后来回到上海,当了工人,希望孩子更成功一点。”郭琪琪告诉记者,翁奇羽3岁开始练拍照,用母亲的话来说,接受的是“法西斯正规训练”。譬如练拍照的“功架”,举相机对焦距,室内室外测曝光,装卸胶卷,空举相机时间,从10分钟开始,逐渐加码,最后换上长镜头练。孩子自然感觉枯燥,但父母毫不留情。后来,父亲带着他参加了一系列的摄影比赛。渐渐地,翁奇羽的热情一步步高涨,最终成了一名新闻摄影师。即便现在,翁奇羽的生活都是父母负责安排的,但他并不抗拒,和父母感情很深。每次出去采访上飞机前,他都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我到机场了”;下飞机再打个电话,“我安全到达了”。在郭琪琪看来,这种严格教育是否适合,要看孩子本身的条件,“如果他可以承受这种压力的话,孩子也是可以成材的。”
现在,郭琪琪是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负责人,孩子、父母是她每天都在接触的。“我一直在观察、思考。现在的‘80后’,我看着他们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的成长。我觉得这20多年,家长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越来越懂得与孩子建立感情,以平等的方式相处以代替高压。”但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家长不但要教育孩子,还要平衡孩子身边的各种关系。孩子考试考得不好,不管你是什么工作、什么社会地位,你必须去学校,听老师对你的批评。”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长大
在和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成功的人生”……在这些家长身上,你会发现这样的共性:焦躁、功利、短视——正是这些口号给家长们带来了“后遗症”。因为怕输,所以紧张,所以不停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各种弱点和缺点上,并最终让教育陷入盲区。
就像在跌倒中学会走路一样,一个孩子也必定是在各种探索,甚至失败中成长的。他头脑不断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肯定是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既定的标准。
从事教育研究这么多年,前来找尹建莉咨询的家长数都数不清。究竟如何与孩子相处?在尹建莉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爱和自由。
任何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听话的家长,这是尹建莉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多家长认为给了孩子自由,孩子就会无法无天。这太不了解人性了。没有一个孩子是因为得到了爱和自由而变得无法无天的。在两条底线之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一,道德的底线,不损害他人利益。第二,安全的底线,不出事故。给孩子定很多规矩,对孩子细枝末节的要求都是为了成全我们成年人的审美,不要让孩子为我们服务了。”
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但有一点,几乎是所有被采访者都认同的:当家长,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好的心态,不是一味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
来源:环球人物
本期编辑:张专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