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作者不想按。Mbti人格,
人们用四个字母定义自我
文/云开
四月一日,标签#mbti#冲上微博热搜第一,mbti作为一个人格测试,迎来了它的风口。MBTI通过八个字母两两一组的十六种组合,通过注意力方向是外倾的还是内倾的E/I)、认知方式是偏直觉的抑或现实的(N/S)、判断方式是偏理智的还是偏情感的(T/F)、生活方式是偏判断的还是偏理解的(J/P)四个维度,为你输出一个包含四个字母的结果,是由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经过一定程度的改编简化而形成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这一个热搜,有人接触到全新的领域,在互联网上晒出自己的测试结果并高呼精准,有人作为较早接触MBTI的人,认为热搜会毁灭曾经小圈子的氛围,有人质疑MBTI的准确性并认为这只是十二星座的现代翻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MBTI来认识自己、理解他人。MBTI测试的走红并不意外,互联网社会的居民们每天最热衷的就是分享各种千奇百怪的测试,借此来分享自己、表达自己,渴望着被理解与被认同。然而较为严谨的测试(如大五人格)总会因为过于冗长的测试题与不明确的答案,无法一瞬间让人抓住特点,而五道题出结果的娱乐化测试(如性格色彩)又常常流于过分通俗而缺乏可信度。MBTI测试做到了答案的明确、易懂与一定程度的准确性的统一,“ENTJ”是“果断的霸道总裁”的代名词,而一个“INFP”更可能是一个“忧郁的文艺青年”。当我们想要展现自身特点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描述未免有些直白,用星座标榜自己又难免流俗,用四个字母彼此介绍,简单快捷,又是一种共同语言。如果看不懂四个字母的含义的话……岂不是直接创造了话题?但是MBTI几乎完美地迎合了碎片化、快餐化的互联网对符号与标签的青睐,MBTI类型与网络模因文化的交织合流更加为互联网传播推波助澜。因此,年轻人选择了MBTI、社交网络选择了MBTI,让它成为了一众人格测试的佼佼者。这个世界有数十亿个灵魂,它们无疑不是四个字母、十六种典型形象所能完全代表的,就算再多几十种也不行。根植于自己的记忆、经历与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我们可以在人格测试中寻求认同,我们可以在人格测试中寻找共同话题,但是人格测试到底只是一个测试,必然有什么是测试无法涵盖的。“他/她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通过沟通与交流得到解答,而“你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终究要由你自己用你的选择来写下。作为谈资而言,MBTI人格相对于星座而言无疑是更科学的。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很多人可能把人格看得过分重要了。用人格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交友与恋爱,我们在为自己贴标签的过程中反过来活成了标签的样子。我们用人格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行为慢慢远离真正的自己,无意间用人格欺骗自己,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别扭的人,这绝非人格测试的本意,测试者简化荣格理论的本意就是促进人与人彼此的理解、促进人对自己的理解,而非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对立、为自己设置上限。法新社编辑部
“当infp看到互联网上全都是infp
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infp了”
责编
穆安云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