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印象派。
相信有不少朋友想知道,如何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情况下也能看懂印象派的画。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万一问起来了,该如何向他解释这些画“好”在哪里。
许多人听到印象派3个字时,很自然地就会脑补出一幅朦胧而模糊的画面,画上布满着歪歪扭扭的树木和花花草草,以及五官不清晰、身体比例不协调的人物,整幅画给人似乎还没有画完就草草收场的感觉。比如下面这幅:
《花园里的女子》作者:莫奈
虽然盯着这些画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到底比自己家4岁孩子乱涂乱画的幼儿园作业好到哪里,但却能总能在新闻上看到印象派的画作拍卖出了上千万的高价。有人会想,这帮伙计会不会纯粹就是瞎画的,只是靠着现今艺术圈里的有钱人忽悠炒作出来的吧?
毕竟,一幅画作和参照对象看上去一点都不“像”,那还有能什么难度呢?与之相比,你可能感觉创作时间更早的《蒙娜丽莎》这样的画才是更有难度的,因为,《蒙娜丽莎》给人感觉画得更有人样,画得更“像”。
《蒙娜丽莎》作者:达·芬奇
一些特别有求知欲的朋友,会在看画展前在网上搜索“印象派”三个字,想通过看文章学习来解除心中的疑惑。但是网上的文章搜来后一看,你会发觉虽然里面的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后就是看不明白写的究竟是啥。
比如,这些文章里经常看到关于印象派画家追求光和色彩、室外作画、捕捉瞬间之类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没见写得明白。但看不明白也很正常,因为这些文章有很多都是各种艺术史书上抄来拼凑的,而艺术史书往往本身就写得不明不白的。
你可能会好奇,如果按照这些文章的说法,印象派的画家追求光和色彩,那难道印象派之前画家的眼睛都有问题吗?
比如之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不是黑白画,也是彩色的油画。难道达芬奇这些大师们不懂什么是光,什么是色彩吗?
那么,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在“瞎画”吗?如果不是,怎样才能看懂印象派这些画“好”在哪里?
各种关于对印象派画家“追求光和色彩”的赞美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捕捉瞬间”仅仅是指画家画得很快吗?(这是错误的)。如何翻译成能看得懂的大白话?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答各位心中关于印象派的这些疑惑。本文绝不是各种艺术史书上的摘录拼凑,我将以本人自己的理解,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表达方式,让大家能够真正踏入认识和了解印象派的大门。
本文必须写得长一点,还要插入许多世界名画作为对比帮助理解,否则是讲不明白的。与其电脑上搜了十篇网文看了半天还是没看明白,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只把这一篇看完。
由于印象派画家众多,内部画派也有各种分支,考虑篇幅有限,本文缩小范围仅以莫奈为主的前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作为主要讲解对象。
话不多说,现在就让我们开始。
印象派之前的画风,是什么样的?
如果要理解19世纪的印象派绘画,那就先得挑一些印象派之前的绘画风格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时钟往前拨动,可以退回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看看这个时期的代表画作。这种画风,你会觉得你是能够“看懂”的。因为你会觉得这些画,画得很“像”,一个人在刚开始欣赏绘画艺术时,往往以画得是否“像”、是否“逼真”来作为评判标准。
《岩间圣母》作者:达·芬奇
《创造亚当》作者:米开朗基罗
《椅中圣母》作者:拉斐尔
怎么样?觉得上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画得还不够“像”?
那好,时间再往后,到了18~19世纪,发展到新古典主义,在当时这个时代,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学院派,将画得“像”这一点,推到了巅峰:
《泉》作者:安格尔
《霍松维勒女伯爵》作者:安格尔
(请欣赏大师安格尔画的衣裙褶皱细节)
《山林水泽仙女和森林之神》作者:布格霍
《维纳斯的诞生》作者:布格霍
当你已经沉浸在上面这些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油画中时,我突然告诉你,在这个时间之后,出现了一批将来被称为印象派的艺术家,他们的画,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日出·印象》作者:莫奈
《冬季阴天里的干草堆》作者:莫奈
《荡秋千的女子》作者:雷诺阿
《麦田群鸦》作者:梵高
你可能看了之后感觉当场凌乱了,这……都瞎画的是些什么玩意儿?这跟我四岁儿子画的水平有区别吗?画的东西一点也不像真的。为什么原来写实的风格他们不好好继承下去,转而要去搞这些完全看不懂的怪路子?
你是不是觉得传统古典主义派的画家,在画得逼真这一点上已经走到巅峰极致了。所以后面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艺术上其实并没有进步,他们仅仅是为了变而变,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为了博眼球所以才去故意这么“瞎画”的吗?
我先说答案:不是的,真的不是。
因为,你说的古典主义画家已经画得像到极致了,这句话是不对的。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你嘴里说的画得“像”?
看到这句话你肯定哈哈大笑了,觉得一幅画像不像不是随便一眼就能看得出的吗?还需要别人来告诉我怎么看?你这是来玩弄文字游戏的吧。
请各位保持耐心,我接下来说的,绝对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之所以觉得印象派画看不懂,就是因为人会被固有的一些观念和标准所束缚。请相信我,看完整篇文章后,会彻底解锁你看待这个世界的全新视角。
怎么样才叫画得“像”?
我们还是拿具体的画作来进行举例,考虑到不同的人对名画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因此还是来看大家都熟悉的《蒙娜丽莎》。
上面这幅画,你会觉得达芬奇画得很“像”,对吧?但其实这句话说得并不够严谨,你所谓的“像”,如果翻译成完整的句子后进行拆解,可以这样进行描述:
1.外形画得准。画中人的五官和肢体的外形、轮廓、比例和真人非常地一致。
.有立体感和透视感。比如五官是有凹凸的,头是椭圆的,手指是圆柱的,衣服是有褶皱的。
3.有质感。比如头发是一丝一丝的有光泽。比如女主人穿在身上的衣服能看出是由布或者丝绸做成的,而不会让人错看成是由金属片或者砖头做成的。
4.绘画的笔触不能过于明显,要尽量细腻,尽量往“像照片”这个角度去靠,不然会让人感觉一看就是用笔画出来的。
先说这几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平时我们口头说的画得“像”,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可以一项一项分解的。我们刚开始欣赏一幅画,更多的是从外形、比例、立体感等等的角度去描述一幅画是否逼真。
但有一个巨大的内容似乎被遗漏了,那就是——色彩。换而言之,你觉得《蒙娜丽莎》这幅画,单论色彩,和前面几个因素相比,画得“像”吗?
你翻上去重新看了一眼达芬奇的画,心里会嘀咕:感觉也算像吧。头发和眼珠是黑的,皮肤是黄的,衣服是深色的,阴影处是黑的。似乎嘴上说不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心里仍会感觉,现实生活中的颜色好像会比这幅画会更加丰富多彩一点。
如果你这么想,恭喜,说明你已经开始进入状态了。就算没有专门受过色彩学训练,但你也隐约感觉到古典派画中的颜色和现实世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蒙娜丽莎》下面这张局部图中,暗部阴影处的颜色,真实世界中绝对不会这么简单,仅仅就是一团黑色或者深褐色。
上图是《蒙娜丽莎》暗部阴影处的局部图,你认为现实中,暗部阴影会是这样的吗?
再来一张:
《朱庇特与忒提斯》作者:安格尔
再看这张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名画,你觉得阴影的颜色,现实中会是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团黑色或是深褐色?
《朱庇特与忒提斯》局部图
古典主义派的画家,大都是比较简单地用明暗关系处理阴影或暗部,就是变深、变混浊,用的颜色比较单一,比如常用的颜色就是一种熟褐色。整幅画面也都是一种咖啡色的调子。所以古典主义油画的阴影经常会给人以千遍一律的感觉。你甚至可能感觉看多了就是各种不同《蒙娜丽莎》的翻版。
作为对比,我放一张现实中没有任何PS的真实照片供大家比较:
上图是一张我手机拍的照片,你看上去觉得这堆石头是黄色的对吧?但在现实中这些黄色石头在背光处的颜色其实非常复杂,如果你想用油画将它们画出来,并不是简单地将黄色颜料加深,或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画成黑色或褐色就画准了的。受到阳光、云、地面、天空、大气等各种影响,这堆石头的阴影处有些地方会有一点点偏紫色或蓝色。
上图的石头在暗部和阴影处的局部照片,放大照片仔细看,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偏紫或偏蓝的感觉?(手机拍的颜色会有失真,但还是能看得出的)但如果是古典主义画家来画这堆石头,那阴影和暗部肯定就被简单地画成一团乌黑了。
因此,当你拥有了一双对色彩敏感的眼睛时,再看这些古典主义的画,你会觉得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画得也很“假”。
《柏诺瓦的圣母》作者:达·芬奇
上面这幅画,你还觉得色彩画得非常“像”吗?
另外还有一点同样需要知道,以上这些古典主义的画,大都是在室内打光的情况下画的,也就是说,画的对象还仅仅是处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光源下,连续画上半年甚至数年。从某种角度说,作画的难度,特意挑选了一种easy模式。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室内固定光源,换成了室外变化的光源会怎么样?
比如早上6点初升的太阳、早上9点的太阳、中午1点正午的太阳、下午3点的太阳、傍晚6点金色的夕阳,这些不同角度和颜色的阳光照在蒙娜丽莎身上,对象的色彩会发生什么变化?
同样的太阳,如果天空万里无云呢?如果是阴天呢?如果是晚霞呢?如果布满暴雨前黑压压的乌云呢?
如果蒙娜丽莎分别坐在绿色的草地上、白色的雪地上、黄色的沙漠上呢?地面的反光会让对象的色彩造成什么变化?
真要画明白这个客观世界,就需要探索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排列组合,使得作画的难度会呈几何级的上升!
有的人觉得:“古典主义画家已经把客观世界画得逼真到极致了、古典主义画家简直就是手拿画笔的照相机。”你现在就知道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了。
因为,你见过谁买了照相机,却只能在家里打着固定灯光拍照吗?如果一旦走到室外,去拍早上的日出景色、中午的艳阳高照下的景色、黄昏傍晚的景色时,这个照相机突然说它失灵了、拍不了了。而且拍的照片在暗部和阴影处的颜色还严重失真,永远只能显示一片黑乎乎的颜色。你觉得这玩意还能称为照相机吗?
《被囚禁的天使》作者:安格尔
虽然这些古典主义画家在外形、比例、透视、解剖、质感等这些传统技法上一步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在光和色彩的把握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认知程度还处于一个小学生阶段。
此时此刻,打破传统技法约束和色彩观念的印象派的画家,隆重登场了。
那么,为什么古典主义画派的画家们有的色彩很难画得准?要知道,他们并没有辨色的生理缺陷。
那为什么到了印象派的莫奈他们这里,画家们就开始逐渐了解光和色彩的真面目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了绘画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革?
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正式介绍印象派诞生的历史背景。
印象派诞生的历史背景
印象派大概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欧洲当时处于工业革命中期,此前主流绘画圈的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新古典主义的传统学院派画家手里,比如前面看到的画风细腻的安格尔和布格霍。
那安格尔他们的买家是谁呢?都是社会上的权贵,因为在人类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买画的,能玩得起艺术的,能养活画家的,都只有权贵,像皇帝、贵族、银行家等等。
以前的画家们想要生存,就要依附这些金主和土豪。这些金主的审美决定了主流的绘画风格,而受到金主宠幸的这些学院派画家们,又牢牢地掌控了主流绘画圈的话语权。
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和宣传自己的作品,一个年轻画家如果想要在圈内打出名气,就需要通过在艺术沙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但是作品能否被上架展出,取决于艺术沙龙的掌控者——安格尔和布格霍为首的传统学院派的大师。可以想象,一旦新人画家的作品得以在沙龙展出,那就可能一炮打响,金钱、名誉、鲜花滚雪球般地源源而来。反之则不被主流接纳,可能永远默默无闻,穷困潦倒。
而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在当时是被这些学院派所排斥和不认可的。整个主流绘画圈的艺术风格,逐渐趋于同质化。
但这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得历史的风向开始有了一点变化的苗头:
1.工业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的中产、小资阶层群体。前面说到以前的画家都要靠傍上大款和贵族才能生存。但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有些欧洲国家迅速变得富裕起来,产生了很多新的中产、小资群体,能够买画和欣赏画的普通人也更多了,印象派画家有了更多的消费群体客户。权贵习惯了要“端”着,喜欢让传统古典派画家把穿着贵族礼服的自己,画得庄重而华贵,画个半年一年那么久的都可以,只要足够逼真、精致。但新兴的小资群体并不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希望艺术家能画一些贴切真实生活场景的作品就行。
印象派之前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减少了当时欧洲教会对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束缚和控制。艺术家创作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不再是局限于大量地歌颂上帝和描绘圣经故事。
了解艺术,还不能只谈艺术而不关心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宗教背景,因为艺术家也是人,现实中也是需要向生活妥协的。两个人谈恋爱,如果得不到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任何祝福,他们恐怕不得不含泪舍弃爱情。而艺术家搞创作,如果当时整个社会都不能提供合适的土壤,也很难出得了作品。某位长者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管装颜料的出现和工业化生产。早期的艺术家画油画时,颜料是需要画家和助手自己在画室里研磨配制+调和的,无法随身携带。但到了印象派的时期,画家经常是在室外作画,因此就需要可随身携带的、工厂里就预制好的管装颜料。管装颜料发明后,工业革命的生产技术又使得产品能够批量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很多穷画家也都能买得起了。比如梵高就很穷,当时作画是靠他弟弟接济的,而梵高的画风又是厚重型,很费材料,如果颜料价格贵上个好几倍,也许我们现在就看不到《向日葵》、看不到《星夜》了。
3.同时代照相机的发明,使得传统派画家在走往追求画得“逼真”这条路上,隐约感觉到了将来会遭受到科技的冲击,后来也的确如此。
4.物理光学原理的发展带来的色彩认知革命。
我要铺展开重点讲的是最后一条,物理光学原理的发展带来的色彩认知革命。正是这一点,使得印象派的画家能在对光和色彩的掌握上,开创了新的天地,超越了所有古典主义派的前辈。
你可能想不到,令绘画界的认知产生如此巨大变化的,最初并不是绘画界的人自己。而是科学界的人,精确来讲是研究物理学的人。
自从17世纪的牛顿三棱镜实验之后,物理的光学发展,让人类对色彩有了科学理论上的全新认识。
比如一个颠覆性的认识就是,原来人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着其一成不变的固有色,比如树叶和青草是绿色的,血液是红色的,蛋黄是黄色的。但光学原理的发展使得固有色不变的观念被否定了。
因为光学告诉我们,你看到某样物体的颜色,实质是光反射的最终结果。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其对光的吸收和反射。
举个粗略的例子(描述上不追求科学程度上的严谨,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比如你买了一件衣服是红色的,如果用光学理论的概念进行描述,那就是你这件衣服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把除红色以外其他颜色(波长)的光给吸收了,然后再把红色波长的光反射进了你的眼睛,所以你看到它觉得是红色的。
但如果我们改变了光源,那实际看到这件衣服的颜色,是会变的。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们都去过KTV唱歌,在KTV的暗房里把普通日光灯都关掉,打上蹦迪灯,这时会发觉你几乎丧失了判断颜色的能力。
请问在上图这种环境下,你还能那么容易就分辨出身边小伙伴身上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吗?
像对阴影的认识,以前的传统画家表现阴影,就是表现明暗关系,阴影的颜色非常单一,整幅画普遍给人感觉呈现一种咖啡色,比如下图:
《阿拉贡的乔安娜》作者:拉斐尔
但是印象派的画家认为,一个物体它不存在不变的固有色,它的颜色永远受到光源、周边其他物体的颜色、背景的反光、天空的颜色、甚至心理作用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物理光学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的确是这样的。
为什么印象派时期的画家都热衷于跑去室外画画?就是因为物理学上对光学的认识发现一些原理,画家们可以用这些原理去观察和表现色彩。室外阳光下的景色和人物最适合表现这种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时候画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所以他们都跑到室外作画了。
上面这张照片里的青草,在眼睛里看上去还是绿色的吗?此时的青草实际显示出一种土黄色。
拿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画,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做个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差别来。
下面这张是新古典主义安格尔的画:
《霍斯特圣母》作者:安格尔
安格尔的画,在形准、比例、透视等传统技法上在当时确实无与伦比。但对颜色的认识,还是处于“固有色不变”的陈旧错误观念下。所以你看他画的颜色:深蓝色的袍子就是深蓝色的,红色的内衬就是红色的,黄色的烛台就是黄色的,暗部和阴影就是一团黑,给人感觉像是一张“涂了颜色的素描”。即使外形画得再准,体积感塑造得再好,整幅画看上去还是非常地“假”。
作为对比,下面一张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
《夕阳下的干草堆》作者:莫奈
怎么样?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看出点东西了?你现在还觉得莫奈的印象派作品,是在“瞎画”吗?
把图片放大,手臂尽量伸直,让手机远离自己的眼睛后看这张图。莫奈画的这张干草堆,在夕阳下的背光面和阴影感觉里面有着咖啡色、紫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等各种色彩的混合。地面的青草也不是单纯的绿色,上面的蓝天也不是纯粹的蓝色。
各种物体在夕阳的照耀之下、在蓝天的笼罩之下、在草地的衬托之下,现实中的色彩实际非常复杂,莫奈画的才是更加接近现实的。而绝对不是古典主义画面那样的统一、暗淡的咖啡色调子。
再看一张
《雪天早晨时的干草堆》作者:莫奈
上面是莫奈画的另外一幅干草堆,请放大图片看草堆的阴影,莫奈是像古典派画家那样画成了一摊黑色吗?平时人们总说影子是黑色的,但莫奈画的草堆影子,看上去是偏蓝色的,因为在白色的雪地上,受到天空光的影响,现实中影子不是纯黑色,而是更像蓝色。
所以莫奈这张画通过色彩的运用,更加准确地画出了这个世界接近真实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光感。而这是习惯了在昏暗单调的褐色调下作画的古典主义画家们所完全表现不出的。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光线和色彩变化,莫奈还进行了各种排列组合进行一一尝试和探索,比如他画了很多很多的干草堆:
上面只是莫奈画的一部分干草堆而已,感觉他更像是一个拿着画笔做实验的科学家。
他还在鲁昂大教堂前画了同一个教堂建筑在各种不同光线下的样子:
经过上面的对比,你现在已经了解到了,并不只是古典主义的画家在探索如何画准、画像这个大千世界。印象派的画家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后者在光学的理论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光和色彩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探索和突破,把色彩画得更像、更逼真。他们不单单是艺术家,同样也像是科学家那样一点一点通过尝试、探索去挖掘光和色彩的奥秘。
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和进步了。那么印象派的画,仅仅只是在思想和创新上的有所体现吗?作画本身是不是非常简单呢?毕竟印象派的画作看上去画得很粗糙,是不是只要颜色看准了后画家随便快速涂几笔就行了呢?
印象派画家作画的难度体现在哪里?
区别于传统画家在室内打固定光源作画。由于室外的阳光、天气等因素不受人的控制,这使得印象派画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作画,就必须有所取舍。因此,外形的准确性、比例,透视、笔触细腻等传统技法就必须有所抛弃,否则以人的大脑和手速,是来不及操作的。因此,如果只看外形准不准这些因素,你会觉得他们像是在“瞎画”。
但他们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新古典主义的前辈们已经在这些传统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而新一代的艺术家,就应该打破原来的传统和束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