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在网络或报刊杂志上经常会遇到过这种情况:凭直觉选个图形,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性格;回答几个问题,就能预测自己的职业发展;什么样的星座,就决定自己的人格特质……这些所谓的心理测试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很准,有人觉得不准,还有人对此疑虑重重。那么,这些心理测试究竟靠谱吗?
心理学家为了探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编制了不少的心理测评量表,这些量表又通常分为智力测评、人格测验、临床测验和职业测验等。智力测验可用于评定某个人的一般能力水平和表现特点;人格测验则可用来预测某个人独特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特点;临床测验则常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障碍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如评估抑郁、焦虑、儿童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等;而将这些测验应用于职业指导与选拔就产生了职业测验,既可以为单位选拨人才,评估求职者的心理素质是否符合岗位需求,也可用于指导个人择业或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咨询。
某些网络或报刊杂志上的小测试,看起来有类似功能,但与正规心理测量相差甚远,我们只能称这些小测试为趣味心理测验。相比正规心理测验科学的编制过程、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趣味心理测验更多依靠编制者的经验、想象和道听途说,偏重娱乐性,不够规范,不靠谱的居多。我们有时觉得这些测试很准,只是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模棱两可或是人类共性,让人信以为真。所以,做趣味心理测验,图个开心无妨,但切勿以此来了解自己和指导行为。
当然,除了趣味测试,确实也有一些正规、科学的心理自测题。比如,答一套智商测试题,计算出自己的智商得分;完成一组心理疾病筛查量表,获知自己是否患病等。对此,自测者也要警惕,量表是真,测试结果分析有误。这是指,对任何一个测试结果的解读,都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业余的自测者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试得分就给自己贴标签、下结论,甚至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比如,某段时间你心情不好,做抑郁筛查的分值就会偏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患上了抑郁症。
所以说,这些心理测试并不靠谱,咱们不要太当真。如果只是为了娱乐,网络和报刊杂志上的趣味测试做做也无妨,有时测试结果符合自己的预期,还能获得一点认同感。但若是为了认识自己、谋求职业发展,或想知道自己心理是否有问题,必须慎重对待。最好的做法是到专业机构,如医院心理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接受正规的心理测验,并获得专业科学的解释,这才是靠谱的。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