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济南市中考
语文三模试题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共20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发酵.(xiào)云霓.(ní)湛.蓝(zhàn)脍.炙人口(kuài)
B.绮.丽(qǐ)粗犷.(guǎng)嘈.杂(cāo)孜.孜不倦(zī)
C.颔.联(hàn)解剖.(pōu)差.使(chāi)怏.怏不乐(yàng)
D.锵.然(qiāng)狩.猎(shǒu)泯.灭(mǐn)强.词夺理(qi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项()(4分)
A.斑斓打擂台世外桃源言简义赅
B.汲取圆舞曲默守成规自圆其说
C.漂逸纪录片一鼓作气一筹莫展
D.天骄破天荒一气呵成与日俱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喜气洋洋,走亲访友,美.不.胜.收.。
B.“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兀.兀.穷.年.,把大半辈子光阴都奉献给敦煌石窟的研究。C.广播电视卫星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推.波.助.澜.,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D.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认真准备,置.身.事.外.,确保学生复学工作顺利开展。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为了将爱国情怀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B.文本核心信息的捕捉既与作者当时的创作意旨有关,也与读者心境、经历、所处时代有关。C.哔哩哔哩网站推送、制作、策划的演讲视频《后浪》播出后,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D.现在疫情还在蔓延,搞好疫情防控,取决于各国是否团结合作。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在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美国记者斯诺真实记录了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B.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受到一个疯女人的骚扰,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
C.《儒林外史》中范进渴望功名却屡试不中,曾一头撞在贡院的号板上。
D.在《昆虫记》中,蝈蝈喜欢进攻比自己大得多的昆虫,几乎总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
二、(3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冠:帽子
C.父命.之
命:教导、训诫
D.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怒而.诸侯惧夺而.杀尉
B.与民由之.公将鼓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
D.以顺为正者.称善者.久之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题。(共8分)
太尉周亚夫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①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②,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③,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①深壁:深沟高垒。②便宜:有利。③陬:山脚。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2分)
吴方攻梁梁急请救
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周亚夫的军.事.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3题。(共8分)
越调①·小桃红②·杂咏元·盍西村
绿杨堤畔蓼花③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乱云不收,残霞妆就④,一片洞庭秋。
①越调:元曲中的宫调。②小桃红:曲牌名。③蓼花:生长在水边的小花。④就:完成。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的画面。(4分)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一句的妙处。(4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8分,每空分)
()终古高云簇此城,。(谭嗣同《潼关》)
(2),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朱敦儒《相见欢》)
(4)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卖炭翁》)
(5),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6)无限河山泪,。(夏完淳《别云间》)
(7)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
三、语言与运用(5分)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塑造着国民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承担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3分)
请将画线句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3分)
(2)依据提示,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上联下联分别写在横线①②处。(2分)
冬梅濯清涟远群芳以无争夏荷傲霜雪出淤泥而不染大明湖中①千佛山上②
四、(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共2分)
筵席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
②“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明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③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④“筵席”只是西周以物器为礼仪教化的一个侧面,除了坐具,分餐的餐具也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
⑤最典型的餐具莫过于鼎,这种由烹饪工具转变为专盛肉食的食具,因为等级分餐,顺势成为身份展现与权力象征。举杯饮酒时,周礼也依身份对饮具有严格区分:“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音zhì),卑者举角。”(《礼记·礼器》)
⑥至于食物,分餐制度更为身份区别提供了便利。西周时的酱料多由珍贵的鱼、肉制成,又被称为“醯醢(音xīhǎi)”,可以说是舌尖上的奢侈品。秦代《传食律》里就曾规定官员、使者及卒人等各色人等依据身份能配给多少种酱——而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摆满六十个“醢”的品种。
⑦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选自《北京日报》,作者慧文,有删改。)
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筵席分餐文化”。(4分)
7.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8.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伴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中国的分餐制逐.渐.走向合餐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22题。(共20分)母亲的眼睛李汉荣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宇宙那明亮仁慈的光线,从几光年之外赶来,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无数颗露珠的照拂里走来走去,在无数片绿叶的叮咛里走来走去,在无数声鸟雀的歌唱里走来走去,在无数星子的清光下走来走去。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眼睛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念.念.在.兹①于心灵的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
一、(20分)九年级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06)
3.C本题考查汉字字音A.发酵.(jiào)C.嘈.杂(cáo)D.狩.猎(shòu)
本题4分。4.D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形。A.言简义赅—言简意赅。B.默守成规一墨守成规。C.记录片一纪录片。
本题4分。5.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不能用来形容人。B.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C.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
(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褒贬不当。D.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语境矛盾。
本题4分。6.B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C.语序不当,策划、制作、推送。D.一面对两面,去掉“是否”。
本题4分。7.C本题考查识记名著人物、情节。周进曾一头撞在贡院的号板上。
本题4分。二、(3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
8.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冠:行冠礼。
本题3分。9.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表顺接。B之:代词,指正道/补充音节、不译。C.焉:怎么,哪里/兼词,于此。D.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代词,……的人。
本题3分。0.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景春对自己的观点是深信不疑的。
本题3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分)9.答案:吴方攻梁/梁急/请救
本题2分。只画2处,画错或者多画均不得分。4.示例: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
本题3分。两个“日”“使”关键词翻译错误各扣分,语言通顺分。5.答案:示例一:面对梁地和汉景帝的请求,周亚夫“守便宜,不肯往”“坚壁不出”展现了他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以守为攻的军事谋略。(或保存实力,善于利用有利条件。)
示例二:周亚夫在坚守的同时,派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展现了他切断敌人粮道,迫使敌人出击,速战速决的军事谋略。
示例三:吴兵挑战失败后“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展现了周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的军事谋略。
本题3分。结合内容分,分析人物军事谋略2分,意对即可。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各将领都认为太尉的计谋是对的。
(三)诗歌阅读(共8分)6.江堤绿杨成荫,小洲上蓼花飘飞,远处溪山秀美可爱。傍晚时分,江面上烟水茫茫,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本题4分,描述景物全占2分;联想想象合理占分;语句通顺占分。7.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残霞妆就”一句将晚霞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傍晚时分,洞庭湖的美丽壮观,表达了诗人的欣喜和喜爱。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边的晚霞比作刚刚梳妆完毕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洞庭湖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欣喜和喜爱。
示例三: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将天空的云和天边的晚霞赋予动感,富有生机和情趣,暮色残云飘散天边,晚霞就像少女刚刚梳妆完,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天傍晚时分洞庭湖的美丽壮观,表达了诗人的欣喜和喜爱。
本题4分。表现手法占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3分,意思对即可。(四)根据原文默写4.(共8分,每空分)
()秋风吹散马蹄声(2)山重水复疑无路(3)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4)晓驾炭车辗冰辙
(5)溪云初起日沉阁(6)谁言天地宽(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本题8分,每空分。错句、错字、漏字、添字、书写不规范、不清晰,该题不得分。三、语言与运用(共5分)
5.()示例一: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不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示例二:没有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不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
本题3分。句式符合要求,句意不变,语言通顺即可。(2)示例:①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②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本题2分。每空占分。四、(一)(共2分)E.答案:①“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②筵席作为坐具,是西周以物器为
礼仪教化的一个侧面。③分餐的餐具也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④分餐制度的食物为身份区别提供了便利。
本题4分。每个要点占分,意思对即可。F.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餐具鼎因为等级分餐成为身份的展现和权力的象征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在筵席分餐文化中,分餐的餐具是构成礼制和阶层隔离的组成部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本题4分。说明方法及分析占2分,表达作用占2分。说明方法书写错误口分。G.示例:逐渐,渐渐的意思,这里指中国的分餐制度随着一次次的民族融合和阶级流动,渐
渐地走向合餐制度,这样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本题4分。解释词语占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3分。(二)(共20分)
H.①清澈纯真②母亲心存天真,胸襟宽阔(母亲心灵的善良、纯洁和真诚)
本题4分。每空2分。I.()示例一: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我”回家乡养病,在纯净优美的家乡自然环境中沉醉的情景,突出强调了家乡纯净的自然环境洁净了“我”的心灵,让“我”的生命领受到诗意。句式整齐,语气贯通。
示例二: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露珠、绿叶和鸟雀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原野里纯净而富有生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我对家乡原野的喜爱与沉醉。
本题3分。修辞手法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2分。如写了两个修辞,选学生所写答案的第一个赋分,第二个不予考虑。(2)示例:“念念在兹”,念念不忘某件事情,在母亲的一生中,最念念不忘的是心灵的善良、纯洁和真诚,突出了母亲心灵的纯洁明净,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赞美之情。
本题3分。词语释义分。结合内容分析分。表达情感分。J.母亲去世后,作者想念那双“清澈纯真”的眼睛,还在想念母亲纯洁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怀念母亲真诚而又善良的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对洁净善良心灵、对真诚澄明人生的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了文章主旨。
本题5分。理解内容2分。情感及结构作用3分。K.答案示例:文章第⑨段通过好友对母亲眼睛的评价,以及写文怀念“母亲的眼睛”,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衬托)了母亲的纯净真诚善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
本题5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手法作用3分。五、作文(60分)评分意见:
项目
评分细则
基础等级
一类文
(36-48分)
思想健康,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顺畅,符合文体要求,书写
美观,卷面整洁。
二类文
(24-35分)
思想健康,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充实,中心明确,感情真实,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详略基本得当,语言通顺,基
本符合文体要求,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类文
(0-23分)
思想健康,偏离题意,内容比较空泛,中心不够明确,感情虚
假,结构不完整,层次不够清晰,详略不得当,语病较多,文体混乱,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发展等级
(-2分)
选材
文采
创新
选材丰富材料新鲜见解新颖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
文句有表现力
构思新巧想象有独到之处
表达有创意
有个性色彩
减分
无题目,写错题目
扣2分。
错别字、标点
每处错误扣分,最多扣5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
每少50字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