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呀,不知从何时起,是否“有用”竟成了人们对于事情做出判断与进行选择的标准,读怎样的文章、选什么课程、提升哪方面的修养、交怎样的朋友……概莫如此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此前采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时,他表露出的无奈:目前,学校在本科一二年级开展通识教育,致力于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可这样一番良苦用心竟引来不少学生的抱怨,理由是在大三寻找实习单位时吃亏,因为其他院校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教授大量专业课,强调实用性、强调到用人单位之后能尽快上手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下,一些人得“病”了什么病?“有用强迫症”
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国家一级演员日前一番言论引发了智力测试网上的热议“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 你死我活 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光演员,很多人都得了 有用强迫症 ,崇尚一切都以 有用 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渐行渐远,于是社会变得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期待,教育少一些功利,社会少一些浮躁,“有用强迫症”尽早治愈
而这就是目前教育界内部讨论颇多,且逐渐达成共识的概念——“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不禁要问,如果将目光不是聚焦于当下,而是聚焦于人一生的成长来看,究竟怎样的教育才更“有用”?
责任编辑:齐栋梁_nf2865
许多大学老师都谈到这样的观点:当我们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于大学时期所学知识情感测试题及答案的评价与在校期间有很大不同,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一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在日后变得无用,后悔没有在当时更多学习一些当时看上去无用,后来很有用的课程,如人文、艺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类的知识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山西白癜风专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