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莫名其妙火了。
眼巴巴看着Papi酱广告卖了万,我就想问,你说这种一看就“不正经”的网红,到底为啥这么值钱呢?
在李叫兽《网红自媒体,最大的价值不是流量,而是...》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很有趣,厚颜摘录如下:
现在你有两款凉茶产品需要推广,其中一个是主打“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的加多宝凉茶,另一个是“独家限量老字号广东凉茶”。
现有两个投放渠道可以选择,一个是“《美人鱼》电影软文的植入”,另一个是“《午夜凶铃》电影软文的植入”。
你会怎么选择投放渠道呢?
实际上,你应该在《午夜凶铃》电影软文中植入加多宝的广告,在《美人鱼》电影软文中植入“独家限量老字号广东凉茶”的广告。
为什么?
因为《午夜凶铃》可以刺激人的恐惧感,而当人的恐惧心理被唤起的时候,会天然地提高对从众信息的接受程度——当我们害怕担忧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自己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
所以应该在《午夜凶铃》电影软文中植入加多宝的广告。
而这个时候如果植入强调“独特性信息”的限量版广东凉茶,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恐惧感,人就会产生回避心理——毕竟当我们害怕的时候,谁也不想自己是独自一人。
有个研究曾经发现,在播放完恐怖分子袭击的新闻节目后,所有人都对“畅销”、“热销”这类词汇更加敏感,更加倾向于接受最畅销的产品。
(所以之前加多宝不是说,“怕上火,喝加多宝”嘛,当你“怕”,自然会容易接受从众信息)
同样,应该在《美人鱼》电影软文中植入“独家限量版广东凉茶”。
为什么?
因为《美人鱼》唤起的是人对浪漫、恋爱的感觉,而当人的浪漫心理被唤起的时候,会天然地提高对独特性信息的接受程度——毕竟,当你在追求某个异性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是唯一的,而不是有很多人在跟你竞争某个异性。
这里就有个很好的观点可以被讨论:不论是Papi酱这样的网红,还是其他的自媒体营销渠道,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流量(否则和淘宝直通车有什么区别),而是“心理唤起”,也就是唤起情绪,唤起你的不同自我,即时性地匹配心理感受和交易行为。
这让我想聊聊有关情绪的东西。
设计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一种设计。
问你个问题,电影院的门一般都向外开,为什么?
假设现在电影院失火,所有人马上向门口涌去,然后,推门啊!如果门未打开怎么办,当然是用更大力气推门啊,然而不幸的是这扇门是拉开而不是推开的,结果大家一起烧成了碳碳。
可以想象,人在高度焦虑紧张的负面情感状态下,很难想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影院、礼堂一类的公共场所的门要求向外开,并且无论什么时候,门受到力都要能打开。
情绪支配着人的行为模式。
我们早就知道一个人在焦虑时思路会变窄,那会满脑子都集中在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遇到危险我只会想办法尽快逃离危险,而不是脑洞大开去幻想如何瞬移。同样的,当我轻松愉快的时候,我的思路就会变宽,脑洞奇大,变得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就是产品设计中对情绪考量的原因。
因为任何成功的产品山东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