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
不要觉得那是孩子叛逆期的“矫情”,很多心理疾病和成年后的情绪问题,早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就酿下危险的种子。
一位匿名的女孩子,希望我将她的故事分享出来。
我们就叫她优优(化名)吧。
优优找到我咨询的时候,心理状况很不好。
她说想做个抑郁程度的测试,看看自己是否有抑郁症。测试结果显示,她有中度抑郁的状况。
优优说,自己会有“轻生”的念头,这种想s的想法,时不时会出现在她脑海里。
她还会用利器划自己的手腕,而且不觉得疼,说“很好玩”。
如果一个人嘻嘻哈哈地说自己“不想活”了,那么很可能,ta已经陷入了抑郁状态。
庆幸的是,优优主动找到了我,希望得到帮助。
因为,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人,还是对生活抱有希望的。
无论向谁求助,只要能够有倾诉的欲望,那么一切都来得及。
所以,面对弱小、无助的抑郁患者,我们一定要打开怀抱,去接纳、包容他们。
而这些孩子,为何不向最亲近的父母求助呢?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把他们推向抑郁的,正是他们的父母。
这似乎是一句细思极恐的话。
没错,许多青少年抑郁症的“凶手”,与父母密不可分。
换言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和不可忽视的。
优优就是这么一个女生。她是一个14岁的中学生,品学兼优,漂亮可人。在外人看来,她是个学习成绩很好的乖孩子,也很听父母的话。
可是,优优过得并不快乐。她说父母经常会打骂自己,只要她考不好、做不好,就会换来父母的训斥。被骂,成为了一种常态。
而且,父母对她的控制也很严格。这种严苛,会让她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只要妈妈出现,她就不能正常用手机和朋友交流,会下意识地躲避或紧张。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孩子如果不能正常和父母相处和沟通,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情。
正常来说,孩子在父母面前应该是轻松、快乐的,而不应该像看到老师那样,伴随着压力与谨慎。
我让她把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瞬间写下来,于是她写了一页纸:
原来,在她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父母说的一句话,彻底击垮了她的勇气:
“你怎么这么玻璃心!那点谩骂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办?”
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总是听说?
可是,这正是最让人心寒的一句话。
过高的期待、经常性的谩骂、权威式的打压、无意识的攀比……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抑郁的原因。
抑郁,是一种心理状态,跟“矫情”是两回事。
矫情是故意为之的行为,而抑郁则是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
通常一个孩子患有抑郁,会有5种表现:
1.没有活力
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丧失对很多事的兴趣,觉得孤独。
2.失眠睡不着
严重时会焦躁不安、难以入眠甚至失眠,易惊醒、神经衰弱等问题。
3.吃东西喜欢呕吐或暴饮暴食
抑郁症会使人的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厌食等问题。有些抑郁症的人,会因为焦虑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绝望。
4.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没有安全感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时刻处在危险当中,难有安全感,总是感到无助。失败,是他们最难以接受的事实,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感受不到生存的价值。
5.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
抑郁的人,大脑的思考、判断等能力相比正常人会明显下降。
这些内在的心理状况,有着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但却很容易被视为“无病呻吟”,是软弱的表现。
再来分析,为什么父母的打骂,对孩子会有如此大的伤害。
当我们未成年的时候,能力相对于父母来说,是弱势的一方。弱者服从强者,是生存法则。
当父母是挑剔、强权类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把自身的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会反抗,不会与他争辩。表面上,你会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倘若一个人,总是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却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她最可能出现的做法,就是承认他们是对的,顺从他们的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说,她会默认自己是不够好的,没法做到父母的期望,自己是不值得被善待的。
在我们成年后,很多行为就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所以,优优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以后,她会对自己的生活轨迹有一个认知。
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你才能有变好的可能。
纵使是灼热的伤疤,但也要揭开去观察。
不要害怕面对伤痛,不要逃避直面自己厌恶的人和事,找到你为之困扰的地方,才能对症下药,刮骨疗伤。
既然孩子的抑郁源自于父母、家庭、童年,那么就要改变你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的事情。
很多成年人,其实也未必做得到。
我们似乎长大了,但内心也许还是一个小孩子。我们对别人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仍然不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处于抑郁中的人,大多都是“儿童状态”的人。
他们不懂得怎么样与外界沟通,而是一味地退缩、忍让、自责、逃避。
儿童遇到悲伤的事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大哭、打滚、扔东西等。而一个大人,面对无法掌控的事情时,也很容易会陷入无助状态里,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寻求解脱。
失控的感觉,是最可怕的。
归根到底,抑郁症患者,无法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处理负面的信息。
当顺从强者成为了一种悲观的心态、否定自己的惯性思维,他们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压抑。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们要努力去做的,就是让这些处于抑郁当中的人,像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生活。
为什么说真正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是你自己本身?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去面对人生。
就像优优,她才14岁,但是她仍然在成长的路上,她要开始为自己即将成为一个成年人而做准备。
准备什么呢?
准备如何用成年人的姿态,去面对她的父母,面对她的生活。
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有勇气说“不”。不需要大吵大闹,需要哭泣和争辩,而是要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想法。
“我不喜欢你们打骂我,这样我会很难过,我除了是你们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得到尊重,还有选择的自由。”
这意味着,你不再是那个隐忍和无条件接受一切的孩子,就算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你只要踏出了那一步,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
一个懂得释放自己、表达自我的人,一定是有能量、有态度的,不会轻易被别人欺负。走出抑郁的阴霾,从来不是靠别人拉扯你,而是你拥有了冲破牢笼的力量。
就像一颗种子,突破了重重压力,破土而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
这就是新生,就是自我救赎。
与优优聊了两个月后,她告诉我,自己轻生的想法越来越少了。
她说,“感觉自己被阳光沐浴了”,胃口也变得好了,还动不动喜欢拍照。
真为她感到高兴!这是她自己的功劳,是因为她的积极,生活才有了改变。
她坦诚地告诉我,她自残、想s的原因,其实是想“报复”父母。尽管如此,但是她自己意识到了,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不要羞于承认自己拙劣的想法,也不要畏惧揭开痛苦的伤疤,努力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你就能拥有把控人生的底气。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丈夫的抑郁症》电影截图、对话截图(已征得当事人同意)